什么是上层建筑大白话,上层建筑包括哪三方面
作者:ru4th 发布时间:2023-08-10 22:55 分类:生活问答 浏览:17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规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及矛盾运动,揭示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本质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即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这一规律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一样,是社会发展的普遍的、客观的规律。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的基本内容包括: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和发展变化,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能动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归根到底取决于服从于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
这一规律告诉我们,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中,经济基础始终具有决定性,上层建筑的发展变化,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性质、水平和客观要求,这种确定的关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不可改变的。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和发展的方向。
凡是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这种上层建筑也不会长期存在下去,迟早要被推翻;凡是适合经济基础状况,即适合经济基础的性质和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的上层建筑,就能存在和巩固下去。
而上层建筑也能够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表现在它必须为经济基础服务上。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首先,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为我们观察和研究社会历史提供了科学依据。
观察和研究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不仅需要把握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而且还要把握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因为这两条社会规律是密不可分的。没有生产关系一定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就没有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同样,没有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也就无法起作用。
这两个规律都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人们只有同时运用这两个规律,才能探究社会历史发展的奥秘。
同时,有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生产力如何通过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进而决定整个社会发展的动因。
这一规律还告诉我们,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主要是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思想和政治的保证。
总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为我们探究社会历史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认识工具。
其次,这一规律是指导我们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依据。
只有把握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我们才能正确认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从根本上说,我国社会主义上层建筑是基本适合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的。
但也存在矛盾,即在我国上层建筑中存在着某些不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方面或环节,如官僚主义严重,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权力过分集中,民主法制不健全,忽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
这些上层建筑的缺陷,不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从而也阻碍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就是要自觉地调整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某些方面和环节,不断完善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从而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因此,政治体制改革,不是要否定社会主义制度,而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使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不断完善。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主要任务是: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决策机制、行政管理体制、司法体制、干部人事制度、权力制约监督体制等。
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一方面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另一方面,又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绝不能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思想指南。
在这一规律的指导下,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第三,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根据。
我们党只有自觉地掌握和运用这一规律,才能正确制定路线、方针、政策,使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断取得胜利;反之,如果违背了这一规律,我们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就要遭到挫折。
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无产***专政的***,就是自觉地掌握和运用这一规律的结果。
建国后我们党一度犯了“上层建筑决定论”的错误,即利用上层建筑的力量,人为地变革经济基础(生产关系),使社会主义建设受到了损害。
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有力地说明了能否自觉掌握这一规律,对于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是***关重要的。
- 生活问答排行
- ***近发表
- ***新留言
-